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提升市场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贡献稳步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4亿户,中小企业户数占比95.68%,营业收入占比62.98%,利润总额占比53.4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经受了考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小微企业各项数据逆势上扬。企业数量方面,微型企业数量增加1400万户,小型企业增加62万户,中型企业增加6万户。就贡献来看,民营经济缴纳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达60.1%,较2015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要继续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国强化科技战略支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劳动力贡献不断下降。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2010年至2019年,资本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并在2012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技术进步贡献率先下降后上升,2010年至2012年,从24.1%下降到16.4%,2012年至2019年,从16.4%上升到38%。从趋势来看,我国投资效率正在下降,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增长尚有较大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为中小微企业走创新式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机遇。不同于传统大工业时代,新一代技术条件更依赖个体或小团队技术水平,对固定资产等依赖不高,人力资本主导下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产生和发展。
中小微企业正在逐步成长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和关键引擎。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突破了20万家,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研发与创新表现突出,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当前,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做法是评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并给予政策支持。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通过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提升其自身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业化程度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强,配套能力强。同时,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研发强度大,研发人员占比高,有效专利持有量大,补短板填空白、替代进口能力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专精特新企业精细化水平高,数字赋能力度大。
除专精特新政策外,地方政府还应坚持落实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保障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保证保险服务,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等政策。另外,应注意政策执行中存在的“评估年”效应,即在评定当年企业表现较好,之后回落。这意味着当前政策执行还应注意方式,注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影响我国中小微企业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适合中小企业科技产品创新的金融供给体系应该具有阶段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是不同的。总体上说,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融资难度最大的时期是创业期,融资需求量最大且依旧存在融资难度的时期是成长期,这两个阶段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的瓶颈阶段,也是金融体系建设的重点。当前应持续加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风险投资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加大政府担保力度。同时,建议优化中小微企业申请创新类贷款的审批标准,更注重创新项目的可行性,而不是基于抵押品价值。
二是财政税收政策。我国出台了多项财政奖补和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各地也通过建设综合服务体系或提高政府采购来鼓励企业创新。从调查结果看,近七成中小企业认可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在创新研发中享受到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不过,当前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仍集中在产业转化环节,对创新准备阶段和研发环节支持较少,政策仍需细化。税收优惠政策应适当前移,增加创新准备阶段和研发环节优惠政策。同时,应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规模,全面细化财政补贴制度,推动以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人才因素。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人才有多元需求。比如,北京地区对信息传输业的人才需求最大,江苏地区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才需求最大,广东地区最需要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才。整体上看,中小微企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留用困难。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
来源: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公众号编辑:刘薇